调解“小支点”撬动基层治理“大提升”

发布时间 2025-03-20 09:26 来源: 河北法治网

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东孙村曾获评“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”“河北省平安建设示范村”,这背后有着怎样的治理“秘籍”——

调解“小支点”撬动基层治理“大提升”

□ 于海宁 常梦姣

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东孙村是个拥有3000多人口的城郊大村,近年来狠抓调解,以调解“小支点”撬动了基层治理“大提升”,使一个曾经的“问题村”蝶变成远近闻名的“红旗村”,获评了“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”“河北省平安建设示范村”等称号。

在调解阵地建设方面,东孙村成立了以村党支部书记、调委会主任杨金槐名义命名的“老杨调解室”,遴选8名威信较高、热心公益、组织协调能力强的村民代表为调解员,建立纠纷排查登记等工作制度,设立纠纷排查、受理、调处等基础台账,完善卷宗资料,实现了调解规范化。在人员保障方面,建立网格化调解模式,将全村1170栋建筑划分为6个网格、120个微网格,落实“调解员+网格员”治理形式,明确网格员承担调解职责,分区划片,责任到人。建立考核机制,把履职情况、纠纷化解成效列为年终考评指标,推动网格员把职责扛在肩上、抓在手中。在业务培训方面,他们坚持“请外援”与“求内援”相结合,定期邀请法庭、司法所、派出所等单位优秀调解员面对面开展培训,讲授纠纷化解技巧,规范纠纷化解程序。他们还成立了普法夜校,由具有法律背景的党员干部、调解员每周常态化开课,有效提升了大家的调解技能和法律素养。

突出“三个坚持”,完善调解制度机制。依托“老杨调解室”,他们坚持坐班接待,建立常态化座谈接访机制,除杨金槐日常坐班外,每天由1名“两委”干部轮值坐班,方便倾听民诉、民愿。调解员和网格员依靠人熟、地熟、情况熟的优势,定期或不定期走进亲戚朋友、网格联户家中,以谈心聊天的形式搜集掌握矛盾隐患,做到早发现、早处置、早化解。建立例会议事制度,坚持例会分析,精准研判施策,针对发现的纠纷隐患,组织调解员及涉事村民“碰头”说事,推动问题解决。同时,建立纠纷繁简分类机制,精准划分“一般、疑难、重大”三个等级,分类施策,及时化解。几年来,他们先后调处矛盾纠纷300多件,协议履行率100%,杨金槐获评“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”“全省千名好支书”称号。对于成功化解的矛盾纠纷,他们坚持定期回访,促进实质化解,实现“案结事了”。针对调解不成的矛盾纠纷,及时反馈办事进度,了解矛盾双方让步底线,把工作做到“点子”上,为下步取得突破创造有利条件。

聚焦服务保障大局、村街和谐稳定、青少年健康成长三个重点,该村增强调解针对性时效性。东孙村作为城郊大村,一些省市重点项目经过该村,涉及征地拆迁上百户。为降低矛盾纠纷发生风险,该村坚持预防为主、防调并举,发挥调解室和调解员作用,广泛宣传政策法规,及时排查矛盾隐患,实现就近化解、快速化解。他们在渤海新区黄骅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表彰大会上作表态发言,获评服务重点项目先进单位。坚持谈发展先谈稳定、谈稳定必谈调解的理念,该村积极探索“调解+普法”“调解+党建”等治理模式,立足发挥调解维稳第一道防线作用,做到大事不出村、矛盾不上交,为全村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。该村特别关注困难学生、留守儿童等困难群体,通过协助申请司法救助、低保和发放慰问金等方式,帮助解决实际困难。针对问题青少年,建立定期走访机制,协调相关部门开展法治教育,促进健康成长。

该村注重源头预防矛盾纠纷,下力气抓好法治教育,建成了普法广场、法治书籍阅览室,依托村调解员、“法律明白人”、驻村民警等多元力量,围绕村庄发展的突出问题以及村民关心的热点、难点问题,组织普法宣传、法治讲座等普法教育120余场次,营造了“办事依法、遇事找法、解决问题用法、化解矛盾靠法”的浓厚氛围。该村坚持因地制宜、务实管用的原则,在充分征求各方意见建议的基础上,先后三次修订完善,制定《村规民约》。同时制定了《民政低保资格评议制度》《殡葬改革制度》等系列制度,推动村民自治走上制度化、规范化轨道。此外,他们注重典型培树,发挥典型引领、示范带动作用,每年开展典型培树活动,先后评选“诚信守法”“和美家庭”“致富先锋”“为民服务”等先进模范115人,全村形成了崇德守法、诚信友爱的良好风尚,大幅降低了矛盾纠纷发生率。

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

河北法治报

微博

河北法治报

微信

法治动态
省检察院组织开展2024年度全省优秀社会治理检察建议现场评审
最高检部署开展违规异地执法和趋利性执法司法专项监督
我省举办“法律明白人” 示范培训班
两部门发文规范应用人脸识别技术处理人脸信息活动
最高检与中消协联合发布消费者权益保护公益诉讼典型案例
市域治理

沧州渤海新区中捷朝阳社区办事处深入辖区开展了宣传活动

网上网下聚力 一站多元解纷
奏响基层治理“和谐曲”——肃宁县打造“五个平台”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
调解“小支点”撬动基层治理“大提升”
数字报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