□ 朱林林 曲晓琳 任俊颖
执法办案管理中心是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的“核心枢纽”,是提升办案质效、保障执法安全、维护执法公正的“实体化载体”。近年来,东光县公安局立足县域治安实际与执法工作需求,启动标准化、智能化、集约化执法办案管理中心建设,切实解决基层办案单位“场所分散、标准不一、监督缺位”等痛点问题,构建起“一站式办案、全流程监督、专业化保障”的新型执法办案模式,为全县公安执法工作高质量发展筑牢坚实根基。
从“分散”到“集中”:办案有了“标准答案”
10月15日,东光镇派出所破获一起赌博案件。办案民警介绍:“嫌疑人入区登记、人身检查、夜间看守、看押送看守所完整办案流程,在执法办案管理中心形成闭环,我们只需要专注询问,效率提高的同时,执法流程也很规范。”
过去,基层派出所、刑侦、经侦等办案单位“各自为战”,办案区设置、管理标准不一,难免存在安全隐患、执法不规范等情形。
“以前在派出所办案,询问室可能就在户籍大厅隔壁,人来人往,干扰大,硬件条件也有限,全程录音录像有时难以完全保证。”一位从警近20年的老刑警坦言。现在,身处东光县公安局执法办案管理中心,仿佛进入一个高度专业化、集约化的“法治工厂”,登记区、候问区、讯问室、体检中心……一系列功能区块科学划分,一目了然。
“在这里,办案流程像一条‘法治流水线’。”该中心负责人曲广辉介绍,“嫌疑人被带入中心后,从人身检查、涉案财物暂存到安排讯问,直至最终送押,所有环节都在中心内闭环完成,全程监督,标准统一。”
这种“一站式”办案、闭环式管理的模式,有效挤压了执法随意性的空间,为规范执法提供了“标准答案”。
从“单打”到“合成”:警务效能“聚变”升级
执法办案管理中心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整合,更是警务资源的“聚变反应堆”。
以往,办案民警为调取证据、研判案情,往往需要奔波于多个警种部门之间,耗时费力。如今,在该中心的合成作战室内,多警种、多技术力量前置入驻,或通过线上平台无缝对接,为一线办案提供实时、强大的后台支撑。
“这就像给前线配备了‘航母战斗群’。”一位基层办案民警形象地比喻,“我们专心攻坚审讯,需要什么数据支持、技术研判,通过中心平台一键申请,很快就有专业力量响应,办案效率呈几何级数提升。”
10月14日,南霞口派出所办理一起打架案,案件讯问完毕后,执法办案管理中心人员通过平台申请,及时联系帮教人员,给予涉案人员心理咨询,了解沟通相关情况,深度帮助涉案人员走出心理障碍,树立正确的世界观、价值观,为后期降低再犯罪风险提供了良性支持。
数据显示,执法办案管理中心规范化建设以后,案件平均办理时长缩短了近50%,民警事务性负担显著减轻,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核心侦查环节。
从“人盯”到“数据控”:监督制约无死角
在执法办案管理中心的指挥调度室,巨大的电子屏上实时显示着各功能区的动态,每一起案件的进展、每一名嫌疑人的状态、每一位民警的执法行为都一目了然。智能手环、执法记录仪等一系列先进设备的应用,共同构成了“行为标准化感知网络”。曲广辉指着平台介绍,该中心通过“智能+人工”“线上+线下”的立体化监督模式,构建起覆盖执法全流程的制约体系。
前不久,某村便利店发生一起盗窃案。案发当晚,办案民警将涉嫌盗窃的嫌疑人李某带入执法办案管理中心后,智能监管系统立即启动全流程监测。在讯问环节,系统自动比对笔录内容与监控录像,突然弹出红色预警——“嫌疑人陈述的作案时间与便利店监控显示时间相差20分钟,存在矛盾点”。正在驻点值守的法制民警收到预警后,立即通过视频巡查同步核实,并提醒办案民警补充讯问。经进一步核查,李某最终承认刻意隐瞒同伙接应的关键情节,为后续扩线侦查实现了重要突破。
“任何不符合规定的操作,比如讯问超时、单人讯问、区域违规等,系统会自动预警,并推送至值班法制员和中心领导。”一位法制大队民警介绍,这种由事后监督向事中、事前监督的延伸,将执法风险遏制在萌芽状态。同时,嫌疑人从进入中心到离开,全程“标签化”管理,形成不可篡改的“数据铁笼”,既约束执法者,也保护执法者。
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